图片解读丨如何判断小肠细菌“过度”生长?
肠道菌群失衡会引发小肠细菌过度生长(SIBO)。何时细菌被视为“过度”生长,肠道又会受到什么影响?
研究表明,肠道内细菌的变化是判断SIBO发生与否的关键。当肠道内细菌<10³CFU/mL时,胃肠道症状较少,肠道菌群破坏较轻且处于相对平衡状态。
当小肠内细菌≥10³CFU/mL时,常被认为达到“过度”生长状态。此时,胃肠道症状明显增多,肠道菌群平衡状态被打破,菌群发酵碳水化合物的能力增强,进而产生过多的H₂、H₂S以及生物胺等有害物质。与此同时,人体内大肠杆菌和两种克雷伯菌的丰度明显变化。
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积累,会引起腹泻、腹胀、腹痛、便秘等胃肠道不适,以及对肠道黏膜造成损害等。
综上,10³CFU/mL 通常被认为是定义小肠细菌“过度”生长的临界点。细菌的变化可能直接影响胃肠道症状和肠道菌群稳定性。
参考文献:
Leite G, Rezaie A, Mathur R, et al. 通过培养和高通量测序定义小肠细菌过度生长。临床胃肠醇肝醇。2024;22(2):259-270.doi:10.1016/j.cgh.2023.06.001
* 声明:原创内容,版权属乐翌生物及旗下子公司所有,且为内部资料,不用于广告用途。任何篡改、抄袭,任何未经授权的转载、引用、使用等行为均属于侵权,本公司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。文中相关信息,如涉及版权,请联系删除。
分享